朗歐醫藥組織銷售冠軍團隊印度金三角豪華游
發布時間:
2013-04-13
2013年4月8日至4月13日, 公司組織了2012年度銷售冠軍團隊及總部各部門負責人一行24人參加了印度金山角豪華游。這是我司第四年組織上一年度銷售冠、亞、季軍,全年任務完成率冠、亞、季軍,重點單品種銷售前三名,普通單品種銷售冠軍及優秀學術專員等參加國外精華游(另評選出了八位優秀地區經理將與總部先進個人一起參加國內精華游)。
自去年9.18取消了原定的日本游后,一直在尋找今年的旅游國家。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另外古印度還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加上當今印度還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所以最終選擇了印度之行。
8號晚上七點多我們一行24人,從廣州直飛印度首都德里,六小時后到達甘地機場時已是北京時間1點整,印度時間22:30。一小時后當我們走出機場大廳時,迎面撲來的熱風,馬上讓我們感受到了印度初夏的炎熱。當我們趕到酒店洗漱完畢時已是印度時間1點整,想到六點就得起床,便預料到這次印度之行注定就是不同尋常。
4月8日印度時間22:30,終于達到印度甘地機場入境大廳,蓮花指在歡迎我們?
第二天早上七點,我們乘坐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塔塔集團生產的大巴前往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我們這次的行程是德里、齋浦爾、阿格拉三地,它們的地理位置呈三角形,兩兩相距皆為250公里左右,故稱其為印度金三角。前往齋浦爾的途中首先參觀了德里的印度門(叫India Gate。孟買還有一個印度門,叫Gate of India,1911年為紀念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到訪而建)。德里印度門建于1921年,高42米,以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喪生的7萬名印度士兵。印度門也是新德里和舊德里的分界線,左面古城,右面新都,現實與理想,傳統與現代,貧窮與富裕被標注被放大,德里一個城市,兩個世界。留影完畢,我們沿著酷似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的中央政府大道,一路緩慢車觀總統府、國會大廈、各國大使館等。沿途美景的確令人心曠神怡,但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舊德里的破舊和臟亂差。到處可見印度人在街邊、公路旁隨地小便,處處都是狹窄的公路或街道(很少超過雙向四車道的),滿大街的擠滿了人卻沒有車門的破公交、車頭畫有五顏六色鮮艷圖案的破卡車,低排量的短小汽車、三輪車、人力車、摩托車、馬車,二三層高的破舊建筑等等,總之,德里是一座現代與落后并存、貧富差距明顯,混亂不堪的色彩鮮明的城市。
印度國會大廈
印度街景
經過近七小時的長途跋涉(相當于廣州到韶關),下午兩點多,我們終于到達了被稱為“粉紅城市”拉賈斯坦邦的首府——齋浦爾。齋浦爾在中世紀,這座城市并不是粉紅色的,直至1876年時,為了迎接即將到訪的英國威爾斯王子,齋浦爾王公下令將舊城內所有的建筑物都涂上粉紅色,并且繪上白色的邊紋和圖案。當我們進入齋浦爾城,果然滿眼都是粉紅色建筑。齋浦爾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土邦主占地為王,在各自的領地建造了堅固的城堡和富麗堂皇的宮殿。其中琥珀堡最為雄偉。琥珀堡位于齋浦爾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是由MAN SINGH 國王于1592年始建的。由于城堡建在一座叫琥珀的小山上,故稱之為琥珀堡。琥珀堡里面最為著名的是1675年建的玻璃的宮殿,宮墻上有無數面小鏡子,在陽光下,流光溢彩,非常漂亮。其鑲嵌鏡片和彩色寶石手法,與泰姬陵如出一轍。只需燃起一點燭光,即可反射出千點光芒閃爍,堪稱世上絕無僅有的奇觀。我們分三輛吉普車登上琥珀堡。只見宮殿所有的墻、柱、門、窗都刻有漂亮的圖案,看著土邦王和王妃華麗的寢宮,可以想象當年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奢華。不知在那一座座神秘的宮殿里,發生過多少不為民間百姓所知的故事?
1675年建的玻璃的宮殿
琥珀堡歸來,導游又帶我們參觀了位于齋浦爾市中心的建于1799年的風之宮殿(Wind Palace)及宮殿兩旁的步行街。風之宮殿是18世紀中葉的建筑,名為“宮殿”,其實只是一幅“墻”,墻上密密麻麻布滿953扇窗,墻后也沒有壯觀大堂,沒有華麗房間,只有如蜜蜂巢般的窗戶,這些窗戶是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呈半個八角形。因其巧妙的設計(窗戶很多),使得宮殿內任何地方皆有風吹入。倘若遇上狂風吹襲,只要將窗戶都打開,大風就會吹過前后窗門而不至將宮殿吹倒?;蕦m內眾多王妃可以俯瞰街景和慶典,又可以不被丈夫以外的男子看到自己的面容,當然窄小的窗戶滿足婦女們的好奇心,但厚厚的墻壁則隔絕了她們拋頭露面的機會。宮殿兩側的步行街則名不副實,名為步行街,實則車水馬龍,水泄不通,由于沒有人行道,等了很多才能過對面去。但步行街上的小販,雖不會強買強賣,但那種死纏爛打,永不放棄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們銷售經理認真學習。
第三天我們首先參觀的是印度比拉神廟。這座寺廟是1986年由比拉家族修建,是一座比較新的印度教寺廟。比拉神廟依山而建,在深綠色山體的襯托下,潔白的比拉神廟更突顯其圣潔和巍然。從比拉廟四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圖案上可以看出世界信徒數量第三多的宗教——印度教,其實包容性很強,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穆罕默德、耶穌、釋迦摩尼還有孔子的全身像。另外,整座建筑是由三座不同宗教風格的建筑連成一體,寺廟左邊頂部最高的是印度教的代表,中間是佛教格調,而最右邊的則又是伊斯蘭教的風格,好一個宗教大團結。我們同其他信徒一起脫鞋走進比拉神廟,共同感受印度教徒神圣的祈禱過程。
離開比拉神廟后,又參觀了另一個令人震撼的景點:天文臺。此天文臺由齋浦爾王公——拉賈.沙瓦.杰.辛格二世于公元1726至1734年所建。共有14個幾何儀器,分別用于測量時間、預測日食、跟蹤軌道上的星體、測量行星的偏轉角、確定天體的高度以及相關的數據等。我們很快就找到了類似于中國的日晷,想到我國南宋時期就有關于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比印度的日晷整整早了五百余年,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自豪感。印度導游隨便選了幾個儀器給我們測量時間,竟一分不差!另外,整個天文臺建筑設計非常精美,隨手一拍就是一幅漂亮的明信片。
接著我們參觀了城市宮殿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展示有歷代齋浦爾王公的武器,還有皇家使用的大象坐墊、服飾、披肩、玻璃器皿手稿等繪畫作品。走進博物館,最受人矚目的是展示在私人大廳里的兩只世界最大的水缸,都是純銀打造的。1920年,馬德侯.辛格二世王公準備前往倫敦參加愛德華加冕典禮時,為了沿途都能喝到圣水或用圣水沐浴凈身,所以特別打造這2只大水缸,以盛裝恒河的圣水。
城市宮殿博物館其實就是原來的皇宮,建筑奢華
午餐后,我們又開始了五個多小時的長途旅行,晚上六點整到達另一個城市阿格拉。從16世紀到18世紀初,阿格拉一直是印度首都。這里融合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與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但進入阿格拉城時的所見所聞,令人難以相信這里曾是統治全印度幾百年的莫臥兒王朝的首都所在地,就同印度獨立前的首都舊德里一樣,同樣是臟、亂、差!只不過更小一點罷了。
晚上18:40,我們在阿格拉kalakriti劇院觀看了以泰姬陵為主題的《愛的故事(the saga of love)》,第一次近距離欣賞了精彩的印度舞蹈,只是電腦般生硬的中文同聲翻譯,令人感到美中不足。
第四天早上,我們終于開始了尋夢之旅,參觀了來印度之前最想看到的,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四百多年前,阿格拉曾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首都。“莫臥兒”是蒙古的意思,莫臥兒王朝是帖木兒(鐵木真七世女系的駙馬,自稱是成吉思汗家族后裔,是突厥化的蒙古人)的直系六世孫巴布爾于16世紀創立的。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帝王沙賈汗于1631年為其王后泰姬?瑪哈爾建造的。泰姬陵向世人展示著一段凄美的帝王愛情故事。沙賈汗登位前就與泰姬共患難、同甘苦,終成大業后,跟隨沙賈汗南征時,因難產而死,時年僅38歲。在她婚后十八年里,共為沙賈汗生下十四個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沙賈汗為寄托哀思,動用兩萬民工,費時22年,修建了這座永傳于世的泰姬陵。他把這個宏偉的建筑留給了歷史,把一片美麗的夢幻贈給了全人類。沙賈汗自泰姬死后,再也沒有續娶。據說他在距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紅堡——莫臥兒王朝的皇宮里,每天都會坐在八角亭內,遙望美麗的泰姬陵園,傾訴思念之情。
不同角度下的泰姬陵
泰姬陵后面是亞穆納河
泰姬陵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陵前有清澈見底的水池,倒映著的泰姬陵墓圓形的身影,就像潔白的荷花,在池中競放。進入陵區,仿佛身臨白色夢境。陵墓寢宮精美的雕刻,都配飾了貴重的水晶、瑪瑙、珊瑚、寶石、翡翠、黃金等。墓石上雕刻的茉莉花、玫瑰花、罌粟花都是用寶石拼成的。
無論在亞洲或歐洲,都不乏有四百年歷史的古建筑,但大多經受不住歲月的摧殘和歷史的剝蝕,今天能展現給世人的,都只能是其老態、頹敗的身形??墒茄矍暗奶┘Я?,好像歷史仍被定格在1631年,近四百年的風雨,竟未能在她身上留下痕跡。她仍像一朵出水芙蓉,光彩奪目,清新潔白,動人心魄。
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泰姬陵,緊接著去參觀古皇都所在地——阿格拉紅堡。阿格拉紅堡位于印度恒河最長的支流——亞穆納河西岸,與泰姬陵遙遙相望,在泰姬陵西北2.5公里,是印度三大紅堡之一,全部用紅色砂巖建成。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它的建造與使用歷經莫臥兒王朝的阿克巴、沙賈汗、賈漢吉爾、奧朗則布等多位皇帝。城門和城墻為阿克巴大帝所建,結合了印度和中亞的建筑風格。沙賈汗晚年被兒子奧朗則布囚禁于此,在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過了8年余生。這座城堡雄偉壯觀,處處隱藏著防衛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沙賈汗晚年被兒子奧朗則布囚禁于此,在這個八角亭上眺望泰姬陵度過了8年余生
參觀返回的路上,見識了真正的舞蛇者
午餐后,立即返還德里。這次終于感受了一次印度的高速公路(今年一月份才開通)。同樣的250公里,第一次花了七小時,第二次五小時,第三次走高速路只用4小時了(皆為水泥路面,最高限速100公里/每小時)。
到了德里,又參觀了印度國父“圣雄”甘地的陵墓。甘地陵只是一個象征性陵墓,里面并沒有埋葬甘地的遺體。按印度教風俗,死者必須在死后24 小時內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圣河。甘地被暗殺后,就在這里火化,他的骨灰分別撒在恒河和印度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三個海水會合的洋面上。我們脫掉鞋子,赤腳走進陵園,向這位偉人深深鞠躬以示悼念。
印度國父“圣雄”甘地的陵墓
在印度,所見最多的是寺廟,人人都有宗教信仰,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在德里,我們還游覽了一座很有特色的寺廟,其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它高34.27米,底座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圣殿,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惟有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進廟的教徒以及參觀的人也不需進行任何特殊的儀式,只要脫鞋進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禱即可。
德里標記性建筑——蓮花廟
印度金三角之行很快就結束了,還有幾點讓我們印象深刻:一是印度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較好,即便在城市之中,人與各種動物和睦相處。二是印度人口眾多,貧富差距顯著,但感覺印度人很樂觀,很滿足。印度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都是素食者,不抽煙,不喝酒。三是印度人待人很熱情,可能是我們全程都住五星級賓館吧,我們見到任何人,對方都主動向你問好。當然,印度在基礎建設方面離我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去了一趟印度,也讓我們多了一份自信及滿足。
更多新聞